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会活动

后申遗时代的西湖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的保护----第10届西湖文化研讨会在湖畔居召开

2013-11-13下载文件:暂时没有下载文件

杭州市城市科学研究会、省游船协会和市风景园林学会等8个学术团体联合举办的“第10届西湖文化研讨会”,于10月30日在湖畔居召开。全国人大原常委、省人大原副主任毛昭晰,著名园林文物专家、杭州市园文局原局长施奠东,市科协副主席姚树列,以及陈文锦、周复多、张和平、褚树青、张天立、仲向平、丁云川、张子华等80位余位领导和专家出席,市风景园林学会十余位会员参加了会议。张子华同志代表我会在会上做了题为《对西湖南线文化景观保护的几点思考》的报告。

西湖文化研讨会在市科协和社科联关心支持下,历时20年,已连续举办了10届,为西湖的保护与发展作出了贡献。本届论坛以“后申遗时代的西湖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的保护”为主题,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的热情支持,42篇学术论文,对后申遗时代西湖进一步保护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文化景观保护与利用

1.对建西湖南屏山隧道项目进行郑重考虑

据报道,为让西湖南线畅通,市发改委对南屏山隧道工程的项目建议书进行了批复,城建部门表示,按照计划,这个隧道将争取在年内开工建设,预计2015年左右完工。对此,平民英雄丁云川等专家多次提出反对意见,认为世界遗产西湖不能搞破坏性建设,否则会影响西湖山体、泉水、植被等自然景观。虽经他多方奔波,但至今无果。在这次论坛上,丁云川对此又发出了呼吁,得到了与会代表的共鸣,40多位专家联署要求有关部门对建设西湖南屏山隧道项目进行郑重考虑。

2.建议复建南高峰塔,开发周围文化景观

南高峰塔,建于晋天福,“凡七级,高可十丈”。北宋崇宁及南宋乾道两度重修,“元季毁,尚存五级”,至明万历中“震雷绕击,砖石俱碎,唯塔址及铁顶存焉”。南高峰塔历经南、北两宋、元、明数代,存时六百余年,构成为“西湖十景”的重要景观“双峰插云”。南高峰塔的存在,涌现了一批诗词文化,如周紫芝的《将登南高峰示同舍二首》,方回《南高峰》,宋无《南峰晏坐僧》,高启《再由南峰》等;以南高峰塔为主景的景观特色,带动周围景点的开放和利用。自从没有了南高峰塔,周围的“一峰四洞”因此逊色不少,游客渐见减少,成了西湖南线中的冷僻景点。在南高峰南侧半山腰有千人洞,洞中有形如“云雾龙爪”、“倒挂金钟”、“水击瀑布”、“白玉金石”等奇石、奇迹无数。在南高峰北侧半山腰与翁家山东侧半山腰交汇处,有一硕大状似莲花的独立山峰,称为“莲花峰”,林深树密,景色宜人,实在是文化景观保护的重要内容。

3. 宣传六和塔中国金鱼原产地史实,培育建设“金鱼世界”

明代郎瑛,在《七修类稿》金鱼一节中说:“金鱼不载于诸书,《鼠璞》以为唯六和塔有之”,“始于宋,生于杭”。从六和塔建塔后的北宋后期这里已有金鱼存在。《湖山便览》节录的<月轮山>中记载:“《临安志》云:在开化寺后山,磵底有金银鱼。东坡诗话云“予尝读苏子美六和寺诗:沿桥待金鲫,竞日独迟留。”郎瑛在金鱼一节中还提到至明代时,别地已有金鱼存在,而六和塔金鱼与别地的区别:“今南北二京内臣有畜者,又异于杭”。“其红真如血色,然味比之鲋、鲫也远不及”。杭又有金鲤,亦佳。”六和塔金鱼从北宋后期至清代一直存在,历经一千余年。目前六和塔也有少量金鱼养殖,但未成规模,金鱼原产地影响不大。如果培育成一定规模的“金鱼世界”,无疑丰富了六和塔景点的历史文化内涵,也利于提高游客的游览情趣,更是对文化景观的有效保护。

4.筹建西湖蜡像馆,展现西湖人文精神

在西湖原有各类建筑中,以崇德报功类的历史人物纪念为最多,但现在只剩岳庙等少数几座。年过九旬的我国农史专家游修龄教授认为,现在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恢复过去的祠庙和墓葬,但可以考虑建造一个西湖先贤蜡像馆,选择值得后人纪念的历代先贤人物,以及20 世纪与西湖文化有关的人物,永远作为后人学习的楷模。他们的事迹,要配上有关的史实介绍和诗词、楹联等,全部制成软件,输入电脑,以供游人进一步的了解和研究之需。英国伦敦的蜡像馆,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去参观,其特点是内容丰富,制作精美,展出生动,现代风云人物及时更换补充,值得借鉴。国内蜡像展出,其制作手艺和水平,较之伦敦的蜡像,更富有东方特色。问题是每逢有蜡像类的展出,往往都是短期行为,没有长期展出的打算和场所。

5. 比照西溪两浙词人祠堂,设立西湖历代诗人纪念馆

历代优秀诗人为西湖创作了大量诗篇,装点了西湖的风采,升华了西湖的神韵。对于这些诗人,值得后人不断纪念、凭吊。而如今,除了白居易、苏轼、陆游、于谦有专属纪念馆,其他则缺如。比照杭州西溪尚有两浙词人祠堂,西湖似更不应没有历代诗人纪念馆。创建一座综合性的西湖历代诗人纪念馆,既是十分必要,也属切实可行。纪念馆宜重点关注的诗人,如林逋、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王十朋、杨万里、朱熹、董嗣杲、仇远、白珽、张雨、袁枚等,当代诗人亦有许多值得在西湖占有一席之地。

二、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

1.增强西湖水生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功能,保护和改善西湖水质

目前西湖的水质还没有达到Ⅲ类标准,冬天看上去能见度还可以,一到夏天的藻类生长期水质就会变得更差些。要让西湖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遗产就必须重视西湖的水质。现在的西湖主要还是靠钱塘江引水,但钱塘江流域内上游污染也比较严重,水质以IV类和劣V类为主。杭州沿江各县市对钱塘江的水资源保护重视不够,已经在某些水域造成“触目惊心”的污染。当务之急,要对西湖周边的地表水、泉眼、上游溪流水等进行污染源治理,增强西湖的水环境自我净化和水生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功能,做好雨水的利用。

2.控制和调整西湖亮灯工程,减轻光污染和酸雨污染

专家们认为,现在的北山路亮灯工程虽然形成了西湖的夜景,但是从低碳的角度上讲还是弊大于利。光照过强一方面造成西湖的星空不再清亮,另一方面容易对树木光照过度而破坏生态平衡,建议加以考虑调整。另外,由于长期的空气污染,西湖周边的雕塑、石像等受到酸雨的腐蚀严重,需要进行整修和防治工程。

3. 建设景区独立的交通体系,改变过境交通对西湖环境的影响

影响西湖生态环境最大的问题,以前是建筑,现在是交通。风景区的汽车已成为西湖的首要公害,不但破坏了西湖的宁静氛围,尾气、噪音等更造成了西湖环境和空气的污染。建议将现有的景区交通和城市交通相分离,单独做一个景区交通体系规划,将小汽车引导到景区外围,改变过境交通影响景区环境的现状。

4.整治西湖周边的会所、农家乐等经营设施,坚持依法行政

要依法保护西湖文化景观,严格贯彻执行《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西湖核心区的高档会所己泛滥成灾,“还湖于民”受到蚕食;西湖周边的农家乐缺少控制和管理,减少了宁静,污染了环境。不能在西湖范围内建设与西湖文化无关的建筑,对违章建筑严查严禁,对西湖周边的会所、农家乐等经营设施要严格控制和管理,按规划和条例认真清理。

三、综合保护与遗产管理

1.重视并保护西湖的历史原真性,建议设立遗产保护维护基金

西湖申遗成功是一件好事,各部门领导要树立起责任意识,对后申遗时代环境和文化保护方面的问题加以重视。建议设立遗产保护维护基金,每年从旅游收入中按比例提取,用于西湖环境和文化的保护。

2. 建立“西湖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实施有效保护

西湖申遗后,杭州市新组建了“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然而由于机构设置、职能权限等限制,在一些破坏西湖环境问题上并不能起到实际的监管作用。建议成立一个能够对世界遗产保护公约负责的具有权威性、超脱性的机构——“西湖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会应隶属于人大,作为人大的一个机构,成员由老专家、市民代表组成,应赋予对申遗范围的建设项目审核、是非判断具有一票否决权,真正起到宣传监督作用。

3.对西湖世遗缓冲区进行具体的保护立法,控制一切高层建筑

杭城建筑高度一直是个争论的焦点,有人想尽量高可增加湖景房,专家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你想看西湖,西湖不想看见你!”。西湖世遗缓冲区湖东城区部分,要立法控制一切高层建筑,从现在起不得建设、也不得重新翻建高层建筑。要在一、二百年内,重新还西湖东岸城区“城不碍湖”的突出长处。湖东城区是西湖山水文化景观的重要部分,在西湖第一幢高楼“友好饭店”露出湖面后,有的外国朋友过去每年要到杭州西湖度假,他表示不再来了。因此,建高楼这样的决策是不科学的,不能让既成事实合法化,要有纠错的强大决心!要还给子孙后代一个完整的真实的西湖!

4.进行西湖旅游物联网嵌入式应用的立项开发

后申遗时代,在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的创意开发中加入物联网元素,通过人工智能,能提升整个开发、推广过程中资源整合的科学性与创新性。通过创建APP手机客户端软件,建立旅行信息地图,实现“吃、住、行、游、购”旅游相关信息的预订、查询、导航等功能;通过二维码、手机射频卡进行相关刷机消费,主要通过在西湖景区中设置POS终端或自助终端等措施,实现换票、使用交通工具的功能。还可对景区环境监控,对景点客流信息、城市交通信息、票务信息等多方数据进行智能处理并发布。借助物联网方式开发推广旅游文化景观的已有先例,福建省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作为为数不多的“双世遗”旅游城市,近两年正大力打造的以物联网为基础的互联网推广平台已初见成效。

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在后申遗时代,西湖申遗的成功既是荣誉更是责任,西湖遗产的保护任重而道远。

上一页植物专业委员会组织会员赴海宁浙江省花卉种苗繁育基地及虹越花卉城考察
下一页植物专业委员会组织会员赴宁海县国家森林公园植被考察

版权所有:杭州市风景园林学会   浙ICP备11061527号
联系电话:0571-85163486、0571-87730591 联系人:宋益萍、张惠琴、程舒静 地址:杭州市上城区里仁坊巷17号